为什么感觉不需要做广告的品牌,竟然也在做广告?
现在有很多品牌深入人心,让我们会觉得既然家喻户晓了,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他,就没有必要花钱做广告了,但是这些品牌的领导人每年都在广告宣传上花费高额的费用,不论是在央视还是卫视我们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如:等等等,本产品采用酷睿…处理器,其实微软没有必要给与品牌厂家巨额补贴让用户知道电脑的处理器,用户需要的是一台可靠的电脑,而不是一台可靠的处理器,但微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难道只是钱多吗?
是的,他确实钱多,更重要的是,他是希望在C端塑造正向的认同感,有微软的处理器,才是好电脑,捆绑制造商利益,形成稳健的利益链条,想一下,如果你去了戴尔,略高的配置、略低的价格,告诉你另一台处理器是赛扬,你会做什么决策?
我们有这个被广告说服,这里主要是跟广告存在的目的有关。
广告的目的有几个:告知、说服、提醒、强化、宣传
面向普罗大众的强势品牌,如可口可乐,耐克,联合利华等,我们也许认为这类品牌已经不需要做广告了,可惜,那些你以为的真的不是你以为的那么简单。
曾有过一次街访测试,随机路访用户,比如耐克的logo是什么,百事可乐的品牌标准色是什么,答案千奇百怪,耐克的对勾,就有很多人打错了方向,猜错了颜色,忘记了代言……
这样的结果,会不会让品牌营销部门感到绝望?如果在这样的营销环境下,谁敢停止投放一个月?相对于花掉的那点钱,跌掉的股价,善变的消费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知名品牌持续广告产出,是为了告知消费者新产品上市(不打广告怎么让你知道有新产品可买)、说服消费者购买产品(不断刺激你,提高转化率)、提醒消费者品牌存在(广告是有时效的,如果在较长时间内不去提醒消费者,会很快被遗忘)、强化品牌定位(不断洗脑一个心智占有)。
像国家电网这类垄断企业我们确实没得选,但做为国企,自己的社会形象也是很重要的,你能看见的电视广告是宣传知名度的,近些年到处夸电网牛逼的机构啊公众号啊之类的软文怕是电网也没在背后少花钱。俗话说得好,干得好不如宣传的好。一方面告诉群众(股东?或名义上的股东)我这个国企干的好,另一方面也是给领导们看的,这都是主政者的政绩呢。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类似雅思这种半官方非盈利的机构,当然是需要提升自己在国外的影力了,这背后有着一揽子的经济利益乃至文化影响力存在的,甚至可能影响你留学的目的地。联想一下英国大力吸引留学生赚钱的政策,雅思多宣传宣传恐怕也是配套措施之一。更何况,可能你自己考过比较了解,但其实大多数人可能只是知道这么个东西,但不知道这是英国来的,也不知道报名途径,更不知道在哪里考以及考什么,打打广告,贴一下官网,吸一波路人粉。这背后都是实打实的经济利益。
万宝路的平面广告,这类奢侈品在我们看来根本不太需要广告了但是他们通过一组平面广告向消费者提出了一个概念“抽万宝路 = 男子汉气概。”这一下就把品牌的气质提升了,让消费升级,强化人们对于抽烟的印象。
做出的广告我们可以从他能达到的效果来说
广告效果通常由四个方面构成:目标消费者,它注重的是一种沟通效果;企业投资者,它关注对广告的投资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广告的经营单位,包括创意单位和制作单位;最后一个是社会公众。
1.消费者的效果
消费者是企业发布广告的主要对象。消费者观看了广告之后,就会思考是否接受广告的内容,是否需要广告中推广的产品,如果确实需要,消费者才会真正产生购买的动机。因此,广告效果的第一个构成者是消费者,企业所作的广告必须能够被消费者接受,才能够产生应有的效果。
2.企业销售的效果
广告的效果还由企业销售的效果构成,或者说是企业出于某种战略目的而做了一些产品的广告,如企业在上市前通常需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一番,从而能够在股市上获得良好的业绩。因此,广告的销售效果有可能是针对消费者的,也有可能是为了完成企业的某些工作,塑造更为强大的企业形象,从而引起上下游企业的注意力。
3.广告经营单位的效果
广告的代理单位或合作单位经常会与广告主发生冲突:广告主关注的是能否通过广告的发布来实现销售业绩,而广告的制作单位则可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广告制作过程中是否更具有艺术性。由于对广告效果的评价是由多个角度构成的综合效果评价体系,因此由于立场的不同往往会出现一些冲突。
4.社会的公众效果
广告产生的另一个重大效果就是社会的公众效果。看到广告的人可能永远都不会是这个广告所宣传产品的购买者,但是他们有权力表明自己对这个广告的喜好或厌烦。因此,社会公众也是广告效果的重要构成方面之一。
投放广告就是给资本以信心。
向消费者说你想让TA知道的,然后坚持说你说过的。